墙布行业的“难”,从其诞生之时,便从未消散。 早期面对正如日中天的墙纸夹击,墙布可谓是在夹缝中求生存。 为了能够快速的跑马圈地,利用放本模式,瞬间席卷开来。 低成本、高成效的创业方式,让更多的后来者嗅到个中商机,于是纷纷躬身入局。 短短数年间,墙布涨势大有改观,但与此同时却也埋下了一定的祸根。 放本模式虽几经迭代,演变成了如今各种高大上的省级合伙人等叫法,但其根本并没有发生改变。还是早期的那三把斧,“短、平、快”。一旦开发到一款爆品,当年便能赚得盆满钵满,反之则要吃土一年,有甚者,可能因此歇菜。 所以,墙布的困局既在于本身的急功近利,又缺乏远见。 “很多品牌其实都是没有打法的,今天心血来潮又有点闲钱了,搞两三个第三方过来坐坐聊聊,谈合适了就立马投点钱做做品牌、请请代言人、搞搞区域招商,热闹劲一过,发现投入产出比并不高,又立马抽身。团队方面也是如此,今天到地板、家具领域去挖两三个高管过来操盘,预算过多玩不起,预算少了没效果,最后只能不欢而散。对外也都是统一口径,‘大家居的打法不一定就适合我们’。说实话,这些年墙布企业都花了很多冤枉钱,很多不应该做的动作‘做’了,没效果;很多应该‘做’的动作反而没有去做,最后就演变成了业内的那一句经典的总结‘折腾就是找死,不折腾就是等死’。”一位墙布高管一针见血的说道。 如果说,2018年之前是集体浮于表面的“赚快钱”;那么2018年之后,则是墙布企业借用品牌的幌子作为华服,进行潜在的“赚快钱”。说白了,多数墙布人还是没能跳出赚快钱的短视心理,企图通过价格、拿来主义等等的玩法,来赚一波快钱。至于行业的死活,根本不在他们思考的范畴之内。他们关注行业,只关心两点:第一,当下谁家出了爆品或潜在爆品;第二,谁家的组本价更低。 头部品牌担心被抄底,也开始放低身段、降低价格。受此影响,中腰企业也被倒逼降价,最后就形成了一个恶行闭环。因此,墙布企业想要发展,就必须要先戒掉靠低价搏出位的打法,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做法,并不可取。 “从生意的角度出发,低价策略没问题,现在很多大牌也都是这么过来的。但是,降价不能‘降质’,如果说你能在保证同等品质的情况下,把价格打下来,你这是真本事,大家都还得谢谢你;但如果说,为了降价而刻意降低品质标准,那就是缺德。”有墙布企业老板愤慨的说道。 也正是因为这些长期的价格内耗,导致不少企业以及第三方的产品研发机构开始心灰意冷,都不愿意在创新方面下苦功夫。别人辛辛苦苦好不容易研发出来的产品,不到三个月就被抄的连裤衩都不剩,价格更低出天界。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软装赛道正在快速成形。家具、灯饰以及大家居企业都在加码布局,欧派更是以此作为战略补充类目推出了“欧派软装”,索菲亚、尚品宅配、金牌等对此也虎视眈眈。上游品类的强势入局,将原本就体量单薄的墙布企业打了个措手不及。 仅一个“买全屋产品送墙布窗帘”的套餐策略,就送掉了大多数中腰部企业全年的销量。这样的压倒性优势,将原本就举步维艰的终端门店,逼入了死胡同。很多墙布企业虽惶惶不安,却也并没有实际的应对策略,这才是最致命的。 “虽然当下的局面对于墙布企业而言很艰难,但是,如果做好定位奋力一搏,我觉得还是有一定的机会。现在墙布企业的问题不仅仅是价格问题,更多还是自身缺乏足够坚定的方向和扎实的内功。不管是整合类目资源朝着大融合的方向前进,还是收缩战略专注墙布单一品类,起码要先坚定一个方向,不能一会整合窗帘、墙板,眼见形势不好撤丫就跑,要有一个长期、坚定的方向,才有可能在未来的风暴里站稳脚跟。”有同行略带希望的说道。 所以,追根揭底,问题的根源还是出在墙布企业本身。要想化解这些难题,企业就要拿出足够早期创业的决心和魄力,以二次创业的心态,来完成新一轮的自我革命。 |